编号SN:HP-J-032-V

建筑名称Building:新普育堂St. Josephs’ Asylum for the Poor

地址Address:普育西路105号(105 Puyu Rd.(W))

价值综述Architecture Review
原新普育堂。1913年建,砖木结构。建筑平面布局呈E字形。清水红砖外墙。外形简洁,局部有哥特建筑风格特征。曾为远东最大留养类慈善机构。
Former St. Josephs’ Asylum for the Poor. Built in 1913. Masonry-timber structure. Facade decoration has Gothic style features.

保护类别Category:三类

立面、环境保护要素Exterior Elements:院落格局、单体各立面、屋面

室内保护要素Interior Elements:空间格局、木质楼梯、特色装饰

保护身份、公布机构及时间Grade & Date: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(沪府[2015]57号文件,2015年8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)

人文历史History Review
民国初年,上海处理游民问题慈善组织——新普育堂。
上海普育堂本由巡道应宝时于1866年设立,取魏文帝《车渠赋》中惟二仪之普育,何万物之殊形之义,而取名为普育堂,堂址设在城内陶沙场(今文庙附近)。
为了联合上海各主要善堂统一施行慈善事业,上海慈善团于1912年成立,它下属的慈善机构包括同仁辅元堂、普育堂、果育堂、清节堂等。1912年上海慈善团经过商议,决定建立新普育堂。后在陆家浜同仁辅元堂之普安亭义地,兴建了五排二层楼的房屋,取名新普育堂。当时上海城的城墙刚拆掉,造新普育堂用的就是这些拆下来的城砖。
新普育堂于1913年建成,留养老弱病残,人数恒定1500名以上;1918年设置工场,大量收容游民乞丐,教授工艺。新普育堂后来发展成为上海收容人数最多的留养慈善机构。

黄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
heritage@huangpuqu.sh.cn